浙江林學院竹類研究所歷經十年時間取得的研究成果“毛竹筍竹林高效經營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項目,日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毛竹筍竹林高效經營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研究,綜合應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以竹林結構動態管理、平衡施肥、水分定量管理、竹筍采收和無公害竹筍技術規范為核心的一整套毛竹筍用林豐產高效可持續經營技術。該技術通過分析檢測竹林土壤的各種養分含量,結合竹子生長所需各種養分,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科學施肥,以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浙江竹資源豐富,到“十五”期末,全省竹林面積達82.7萬公頃,竹業產值160億元,以占全國11.8%的竹林面積,創造了占全國47%的竹業產值。
浙江林學院于20世紀80年代初成立了竹類研究所,專門成立了竹子生物技術實驗室、竹子種質基因庫和竹子標本陳列室開展科技研究,并先后在臨安、德清、安吉等重點竹產區進行了竹業科技推廣與應用。目前該校在竹類研究上已經取得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應用性強的科技成果,不少成果已經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
浙江安吉馬家弄村葉良友,去年6.7畝竹林畝產冬筍235公斤、鞭筍130公斤,每畝筍產值就達到4346元。而以前,這么高的產值當地人是想都不敢想的,大部分竹農守著竹林卻富不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為幫助竹農盡快富裕起來,竹類研究所的教授們就開始研究、推廣自己的技術,讓竹林成為農民家門口的綠色銀行,先后建立了4個毛竹現代科技園區和789個試驗示范點,毛竹筍產量與經濟效益大幅度增加,其中冬筍產量每畝就達到357.3公斤,單產已處于國際最高水平。2004年,使用浙江林學院竹林經營培育技術的浙江省遂昌縣的1040公頃的3個實驗示范點,冬筍產量每公頃達到5359.5公斤;僅2002到2004年期間,這一技術就為五大園區新增產值達到6.31億元,曾一度引起轟動。
看著示范區的產量收入連年增加,農民們急了,紛紛上門求教。浙江林學院竹類研究所很多專家教授積極深入農村,采用了階梯式座談會、走訪農戶、上竹山現場指導和舉辦科技講座、建立示范區等方式,引導竹農改變觀念,提高認識,運用科技栽培技術來求得高效。同時,專家們個個身體力行,帶領科技人員積極與林農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建立起工作人員、研究人員、技術推廣人員和經營者的雙向互動的伙伴關系,當“現代農民”,把竹林創新科技推廣成為受農民歡迎的現實生產力。
http://www.greentimes.com/News/lm_196/55775.asp 《中國綠色時報》:200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