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7年前參加高考超出重點線17分,卻因家庭貧困,不得不輟學去廣東打工;打工兩年后,他重新考上大學,但還是因為貧困再次面臨輟學,后來通過學校“綠色通道”完成了注冊手續。
他,大學四年沒有向家里要一分錢,所有學費、生活費全部依靠勤工儉學和獎學金來解決,還要經常寄錢回家,照顧貧困的父母。
他,剛接到通知,從160多名報考學生中脫穎而出,被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食品科學專業錄取為今年惟一的一名碩博連讀生。
對于貧困,他這樣認為:“當你微笑著面對貧窮的時候,貧窮就成了一筆財富;貧窮給了我比別人更多的生活體驗,他讓我更早地懂得了自己的責任;除了奮斗,我別無選擇。”
他叫吳酬飛,浙江林學院生物技術021班學生,再過幾天,他將是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的碩博連讀生。現在回想起來,他還是不敢相信,經常晚上興奮得睡不著。
記者看到吳酬飛時,他正在實驗室里做實驗,一身簡樸整潔的衣著。今年26歲的他,由于曾經輟學的緣故,比同班同學都要大上幾歲,但是看上去十分精神。
廣東街頭
做了兩年民工
1999年7月,吳酬飛從江西省玉山一中畢業,他的高考分數高出江西省重點分數線17分。由于當時還沒有助學貸款等政策,而他的家庭經濟極其困難,他最終流淚決定: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前往廣州打工。
記得去廣州的那一天,父母第一次去了火車站,只為了送他上火車。在火車快開的時候,他咬牙對父母說:“三年以后,我一定會努力做出成績回來見你們的。”在火車上,他第一次哭了:畢竟,自己本來應該是個大學生啊。那一晚,他的父母也哭了一夜。
到了廣州,他才真正知道在外面做民工的不易:整天在工地里揮汗苦干,即使每天從早累到晚,收入也不高。曾有一次,他連打個電話給朋友的錢也沒有了,只能走10多里路回到住宿的地方。
從1999年8月到2001年10月,在廣州打工的兩年多時間里,他先后做過工地小工、在保險公司做過保險、在眼鏡公司做過營銷。2001年秋天,他的一位廣州醫學院的朋友告訴他“社會上的人也可以參加高考了”。為了實現夢想,他帶著打工兩年多賺下的6000元錢回到老家,進入了補習班。雖然已經有兩年多時間沒碰過書本了,他依然考上了本科。
山坡那塊石頭
他一坐四年
2002年的那個秋天,他帶著僅剩的1100元錢來到了浙江林學院。他知道,只有這點錢,是無論如何上不成大學的,他再次面臨輟學。幸好,學校了解情況后,幫助他從“綠色通道”完成了注冊手續,只交了665元錢住宿費就先入了學。開學后,他向學校遞交了助學貸款申請,每年4000元。
“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我把對知識的渴求全部投入在了我的學習中。”雖然生活上有困難,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松學習。為了把逝去的時間奪回來,他堅持每天早上5點半之前起床,到學校圖書館旁邊的小山坡上讀英語;晚上晚自修后同學們在寢室里看電視時,他在寢室陽臺再看上一個小時的書。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學校山坡上的那塊石頭,一直是他的“御用專座”,他一坐就是4年。夏天,天氣熱,他就拿個書本扇風,蚊子多,他就穿長袖;冬天,外面寒風凜凜,書從左手換到右手,又從右手換回到左手。每年冬天他的手都凍得跟饅頭差不多,嚴重的時候,手上還裂開一道一道的傷口。大一時,他就把大學四冊英語課本全部背得滾瓜爛熟,英語成績從高考的68分(總分為150分),提高到研究生英語入學考試的76分(總分為100分)。
艱苦的四年,讓他獲得豐厚的回報:他始終保持班級成績第一,先后兩次獲得校一等獎學金、一次校三等獎學金、一次國家一等獎學金、一次育才助學金;多次獲得“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部”等榮譽稱號。
組織同學
幫助10多名貧困生
為了積攢學習和生活費用,從第三個學期開始,在老師同學的介紹下,他除了參加校內的勤工儉學外,還開始帶家教。最多的時候,他一天帶4個家教,早上一個,中午一個,晚上兩個。雖然家教帶得多,但是他每帶一個學生都負責到底。漸漸地,他的家教名聲在校園內外傳開了,很多老師的孩子都要聘請他為家庭教師,很多社會上的人也紛紛來找他做家庭教師。
因為忙,再加上經濟原因,他很少和同學一起出去旅游、請客吃飯,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和同學的關系,“我認為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幫助他,而不是一起吃飯喝酒。”
由于成績好,班里的同學都喜歡和他在一起,每學期期末,他的課堂筆記總是成為同學們最為搶手的復習資料。吳酬飛也總是十分樂意把自己所有的學習資料拿出來與人共享。不僅如此,如果了解到有同學成績不好要補考,他也總是十分熱心地義務為那名同學補習,因此同學們都敬重地稱他“老大哥”。
有一天,當他從學院老師那里得知:學校里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的貧困生。他便在學院分團委書記蘇小菱老師的支持下,帶領同學開展“新長城”助學活動,組織青年志愿者定期到學校各個部門和學生寢室收集廢品,用賣廢品所得資金成立了“新長城”資助基金。在他的努力下,該基金成立3年來,已經資助了10多名特困生。
除了努力
我別無選擇
“在大三時我也曾經猶豫過:是選擇工作,賺錢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自從7年前開始打工后,一直是吳酬飛照顧家里的,他從沒向家里要過錢),還是選擇考研,繼續深造。就在舉棋不定的時候,父親的一句話激勵了我:“孩子,選擇你最想做的事情。”父親的這句話,使吳酬飛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考研期間,一方面不能賺錢補貼生活費,一方面還要買考研資料,經濟負擔更加沉重。不過,他還是熬過來了。前陣子成績揭曉:他以390分的成績考取了南昌大學微生物專業第一名,被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食品科學碩博連讀班錄取,獲得了惟一的公費攻讀碩博連讀研究生的機會,還有機會去德國做博士后研究。而這時,他連買張車票回林學院的錢也沒有了。
采訪結束時,吳酬飛對記者說:“在我的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父母是無法選擇的,無論他們是貧窮或是富有。盡管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困境。”
“當你微笑著面對貧窮的時候,貧窮就成了一筆財富,窮人的孩子更懂得什么是包容與豁達。對我而言,貧窮給了我比別人更多的生活體驗,他讓我更早地懂得了自己的責任:除了奮斗,我別無選擇。這種責任讓我無法去自悲,去自棄。”
http://zjdaily.zjol.com.cn/jrzb/html/2006-05/23/content_1175489.htm 《今日早報》:200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