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浙江省青田縣季宅鄉南坑村茅山自然村邊的山坡上,一片翠綠,常常引得路人駐足觀看。這片面積達287畝的果園,在一年前還是連一棵樹都沒有的荒山,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把一片荒山變成農莊的是浙江林學院園林藝術專業的一名女教師謝云。
第一次見到謝云時,感到很吃驚,她瘦瘦小小的身材,甚至有點林黛玉般弱柳扶風。而正是她弱小中的堅強,把一個人均年收入不過2000多元的窮山村,建設成為一個生態果園。
2005年初,謝云得知省科技廳等單位要在浙江林學院招聘科技特派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報名要求到最艱苦的山村從事科技服務工作。當年5月,她來到浙江麗水青田縣季宅鄉擔任科技特派員。一到農村,她才發現: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超過400米,除了幾塊還不夠解決溫飽問題的水稻田外,最好的“經濟作物”就是番薯了。當地農民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年輕勞力全部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不是“六一”(兒童),就是“九九”(老人),大家戲稱在地里干活的“6個農民7顆牙”。
為了了解這里的情況,她走訪了98家農戶,獲得了當地植物生長、經濟來源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為了幫助這里的百姓富起來。謝云決定幫農民建一個生態果園。
經過多方咨詢論證,她認為可以在這片荒山上建設面積為200多畝的生態果園,果園下面種植既有經濟價值又有固氮功能的決明等豆科植物,而果園旁邊可以進行家畜養殖,養殖場旁邊建設大沼氣池。
然而,一個弱女子,要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建設這么一個生態果園談何容易?特別是對于一沒土地,二沒勞力的農村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農民們認為:如果種果園,要等3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有收獲,那么自己這幾年又怎么生存呢?
經過幾天的思考,謝云做出決定:從自己的科研經費里拿出錢來,帶農民出去考察,讓農民通過實地查看,了解生態果園的發展前景。這一作法,吸引了不少農民的參與,紛紛報名參加這個農民考察隊。
當農民看到別人在環境資源還不如自己的地方,辦起生態果園、科技園,農民們因此住進了別墅,開上小車時,心動了。
農民有了積極性,給謝云帶來了很大的鼓舞。很快,287畝土地上先后種上了翠冠李、甜釉橘等各類果樹,看著成片的樹苗立在原本的荒山上,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希望是有了,可如何管理卻成了新的問題。
通過多方努力,謝云組織廣大農民成立了合作社,整個合作社在董事會領導下運作,同時成立監事會進行監督。所有農民的土地、勞力以及資金投入,全部以股份的形式加入。經過民主選舉,當地具有一定號召力和影響力、并曾在部隊當兵8年的農民邱榮華,被選舉成為第一任董事長。
由于整個合作社一開始還沒有任何可支配資金,為了正常運作,董事會決定加入合作社的股東,每人投入5000元作為原始股,所有的股份要等生態果園贏利后進行分紅。
不久,地上種果樹,果樹下種決明,決明葉子和藤可以作豬、牛、羊的飼料,動物糞便產生沼氣,沼氣渣又成為有機肥料來營養果樹。不久,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果園終于建成。
http://www.greentimes.com/News/lm_196/59286.asp 《中國綠色時報》:200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