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都巴不得利用暑假時間,把自己學習的很多理論知識、農林技術,應用到實踐中去,為我們家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力。而且我們絕大部分同學都已經下定決心,畢業后要回到農村去,帶領家鄉父老脫貧致富!”臨近期末,浙江省首批農民大學生、浙江林學院林業脫產班班長鄒方根興奮地告訴筆者,他們班的同學正在策劃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準備利用暑假好好檢驗一下在大學里學習到的知識,同時回家調查一下農村最需要什么技術,好在下個學期更有目標地學習。
今年2月23日,浙江省來自欠發達地區的首批85名青年農民,戴上了浙江林學院的校徽,正式注冊成為該校的林業技術脫產班的全日制大學生。他們在校園期間將學習農村政策、經濟林培育、植物營養、特種經濟動物養殖、高山蔬菜培育學等和農業相關的課程。
一個學期即將過去,農民大學生們在學校里學習情況怎么樣呢?他們學到自己想要學習的東西了嗎?
我們學到了想要的知識
“由于班級85人都來自不同地方,所以大家一開始心都靜不下來,用在適應大學生活上的時間就用了兩個月。” 鄒方根是農民脫產班的班長,他說,“雖然同學的文化根底相差很大、接受能力也不一樣,但經努力,一個學期下來,大家覺得自己學習了很多知識,也都適應了大學的生活。”
“和其他班級開的課程不一樣,我們開設的課程中沒有英語、高等數學等基礎課,幾乎全部課程都是十分重要的農林專業的課程。”鄒方根說,在這個學期里,他們的實踐課程比較多,有的課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里和野外進行的。同時,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已經先后三次前往省內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實地了解新農村的建設情況。
為了使同學們能夠根據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愛好,在學習上學習各有側重,現在班級已經被分成了6個興趣小組。空余的時間,大家都按照小組進行學習、一起討論,商討畢業以后如何為自己家鄉建設出力。大家非常珍惜每一分鐘,如今,在浙江林學院里校園里,最早到教室里早自習的是農民大學生,晚上最遲離開教室的也是農民大學生。
“剛來上學的時候,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離我們太遠了,因為我們都來自欠發達地區。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和學習,我們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了越來越清晰的理解,也越來越有信心了。”鄒方根說,“我認為最關鍵的先要使更多的農民們形成一種意識,要改變他們落后的觀念,然后在給他們送去一定的科技和文化,只要有人帶領,我們的家鄉也一定能建設成為富裕的新農村。”
我們要回農村去
“上大學和沒有上大學那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來自蒼南的章步雕認為,讓他感受最大的是很多技術性強的課程。比如上大學前總是以為肥料放得多總是好的,現在學習了《植物營養與肥料》這門課,才知道各種肥料只有施用合理,才能對作物起到補充營養的作用,施用的不合理甚至會給農作物帶來負面效果。
來自云和的吳君婷說:“上大學,學到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我認為對我最有用的,還是讓我樹立了回家鄉發展的信心。現在我接觸到很多新事物,這些東西讓我越來越覺得農村需要我們,我們在農村發展將會大有作為。”
和這兩位農民大學生一樣,筆者了解到,作為浙江省首批農民大學生,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明確表示,自己將來要回到家鄉,為新農村建設服務。而事實上,他們早已經注定要成為浙江省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目前,農民大學生100%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堅定了入黨的決心,很多人在入黨申請書上寫道:“我要成為一名黨員,帶領家鄉的父老鄉親,把我們現在的欠發達鄉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農村創業帶領大家共同富裕
來自景寧的陳華芬對中藥材特別有興趣,一直在醞釀畢業以后回家鄉開發中草藥。“我們那里的農民,如果不是得重病都是自己采集山上的中草藥治療的。但是,現在大家只是自己去山上采了自己使用,我覺得這些植物如果經過開發,肯定很有市場前景。” 她想在家鄉辦一個中草藥方面的公司,吸引當地的青年農民回鄉工作創業,為家鄉發展作貢獻。這幾天她都在準備著,想利用暑假回家好好去收集家鄉各種中草藥的藥效和使用方法,然后下個學期再有針對性地學習一下相關知識,為以后開發當地的藥材打下專業基礎。“我真的想把已經出去打工的年輕人吸引回來,要建設新農村,首先就是要有人啊!”
和陳華芬一樣,他們班的很多人都抱著回家創業,吸引年輕人回家建設新農村的夢想,團支部書記石海燕也是其中之一。作為班里的團支書,石海燕也是班里為數不多的黨員之一。由于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除了她以外,村子里其他黨員的年紀都70多歲了。“村子里送我出來讀大學,就是想讓我學成后能夠回去,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那樣不僅對得起父老鄉親,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下一步她想到學校里剛剛成立的茶文化學院里去學習一些茶葉種植方面的課程,“我們家鄉茶葉很多,但是沒有很好地開發和利用,我想學些這方面的知識,以后回鄉開發高山茶葉,作出成績,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來建設家鄉。”
http://www.greentimes.com/News/lm_105/60228.asp 《中國綠色時報》:2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