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重獎農業科學家20萬元
他們不為人知,成果人人在享用
一個毛竹試點,在遂昌縣獲得了357.3公斤的畝產,創造了世界最高冬筍記錄!
一個持續了8年的有關雷筍的科研項目,為11個試點省市創造了22億產值!
創造這些奇跡的人,就是浙江林學院方偉教授,他是10多年專注于竹子研究的學術精英, 因為在涉農科研上的突出成就,日前,他被省政府授予了“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稱號,并獎勵20萬元。
和方偉一樣,浙江省還有一大群默默搞科研的人,有人研究動物飼料,有人研究水稻病蟲害防控,他們的領域平時很少人關注,他們的科研成果,卻被每個人享用。
為此,日前,省政府特地表彰“十五”以來,在提升浙江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實踐中涌現出的先進個人。其中中國水稻研究所程式華博士等10人被授予“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稱號,各獎勵20萬元。
把迷你竹用在城市綠化上
暑假到了,方偉依然忙碌在實驗室里,找到他時,他正在指導學生做植物組織培養。
他指著一排試管說:“這叫菲白竹,屬于低矮型竹子,也可以叫‘迷你竹’,長得最高也就二三十厘米,也可以修剪得高出地面10厘米左右,在東京等地,都廣泛用作城市街頭綠化。”
記者觀察,這種竹子,在葉子上有金黃色花紋。實驗室內還有另一種鋪地竹,也屬于低矮型竹子。
“竹子作街頭綠化,有很多好處。它四季常青,到冬天也是綠意盎然,而且好管理,不需要經常澆水,只要雨水充足,完全可自然生長,而且中國還有悠久的竹文化。”說起這些迷你竹的好處,方偉一口氣說了許多。
但他也說,雖然這些“迷你竹”在東京等地街頭廣泛種植,但在國內,目前還很少有城市應用。
“我們現在實驗室內做組織培養,等它們各種性狀保持穩定了,再推向市場。這些竹子,完全可以應用在國內一些城市的綠化中。”
研究項目創下數十億產值
方偉是浙江林學院森林培育學科的學科帶頭人,該學科有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個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還有一大批省部級以上重點和一般項目(如國家948項目、科技部成果轉化項目等)。
他的桌上,正好放著兩個項目,僅這兩個項目,就已創造了數十億的產值。
其中一個項目從1996年開始,花費8年時間完成的《毛竹筍竹林高效經營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這個項目在安吉、遂昌、紹興、德清等地做試點,近3年來,僅5個項目實施縣市,就累積新增產值6.31億元。
最讓臨安人心心念念的,還是方偉做了10多年的項目———《雷筍可持續經營原理和技術研究》。
“以前,雷筍要在3月份上市。但我們通過技術研究,將雷筍的出筍期提前了,提早到元旦、春節前,這樣雷筍的銷售價格就上去了,原本售價只有0.5元/斤,時間一提早,就能賣到25元/斤!”
他讓浙江省的幾個竹鄉,特別是臨安、安吉的竹農,大大獲益。這個項目,累計推廣面積達2.1萬公頃,項目實施的11個省市,累計產值超過22億。
方偉的同事說,每年,到雷筍上市時,都會有很多村民,背著雷筍上方偉家去,向他表示感謝,讓他嘗嘗鮮。
這還只是他眾多項目中的兩個,這些年來,他的科研項目,為浙江省乃至整個中國竹產業,創下了數十億產值。
為人低調,淡泊名利
同事、學生眼中,方偉是個工作學問上非常嚴謹、嚴格,但工作起來拼命的人!
同事說,方偉不拿一分學科報酬,辦公室一般不開燈、不開空調,除非正式文件,盡量用廢紙寫字,“摳”得簡直讓人難以理解。
學生們對他的評價是:為人低調,淡泊名利。
“這次申報‘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我們都覺得他應該去申請。但他總說自己是個搞科研的,沒什么實在成績為由推辭,最后還是同事們幫他整理了材料,由學校出面代他申報了。”
最終被評為“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他也是在同事告知下才知道。
知道有20萬元的獎勵,雖然錢還沒拿到,方偉已經開始琢磨怎么花這筆錢了:要拿出一部分,給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寒的學生完成學業;要對平常給予大力支持的人,表示感謝……
一群沉默的科研人
這次獲得“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的人中,大都是在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上做出突出成績的人,方偉是其中之一。
他們的研究,基本不被大眾熟悉。比如省農科院的徐子偉,是研究動物飼料的,中國水稻所的程式華,在水稻基因研究上有突出成就;省農業廳植保總站的王華弟,則致力于水稻病蟲害的防治……
這些研究,與城市人似乎很遙遠,也不為城市人所關心,但他們的研究成果,卻被每一個城市人享用著。
搞科研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而這些科研人員,都很低調,埋頭搞科研,從不宣傳自己。記者提出要采訪,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婉言謝絕了,而方偉教授,也是在記者“軟磨硬泡”下,才最終答應接受采訪。
他們的低調,更加讓他們的工作不為人熟悉,但要對他們說聲謝謝,因為他們的默默科研,我們的生活才越加精彩!
http://www.qnsb.com/gb/node2/node8/userobject1ai61793.html 《青年時報》:200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