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農林

- 校內新聞熱線:9291819
暑假到,學生放假了。但是放假不等于放松,對于這一點,如今的大學生已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暑假,正是自己接觸社會、學習新知的好時候。
這個炎夏,我們走訪了一些“留守”校園的大學生們,他們正以各種不同的角色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家教培訓、志愿服務……為將來的振翅高飛打下堅實的基礎。
“臨時白領”的新體驗
葉思遐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新聞系大三的學生。今年暑假,這位溫州女孩有了一個新角色——“中國企業體驗”獎勵計劃(2006)的策劃人和參與者之一。
這項社會實踐計劃由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合辦,兩所大學各派出20名學生參與。根據計劃安排,葉思遐和一名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從本月起開始在華立集團總部實習。
雖然實習時間比較短,但是參與這項計劃的企業都給學子們創造了良好的體驗機會。比如華立集團,不僅特意安排了歡迎會,還組織了一些培訓,由企業中層以上的經理擔任實習團隊的日常指導教師。
“通過培訓,我們知道了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像人力資源部經理說的那樣,這可以幫助我們增加社會閱歷,了解當前的社會競爭。”葉思遐說,實習時主動“要活干”很重要,這樣才能學到更多。
據了解,這項計劃分兩個階段。前期,參與者進入內地企業進行短期實習和調研,并就實習體驗進行探討、思考、寫出報告;后期,參與者赴香港訪問,通過參觀、討論、講座等形式了解香港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情況。下個月,葉思遐就將奔赴香港繼續履行計劃。這個暑假,她會在忙碌中度過。
說起參與計劃的香港同學,他們的認真勁兒讓葉思遐印象深刻。“比如上班著裝,和我一起在總部實習的香港中文大學同學,看到部門里的女同事都穿裙子,她也嚴格執行。”
實習期間,葉思遐參與了華立集團企業報——《華立報》的采編工作。接下來,她還打算寫一篇關于企業報的小論文。“這算是實習的副產品吧。”
全日制家教的成就感
7月5日起,浙江省林學院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的大一學生王燕燕,開始了她的家教生涯。
王燕燕的家教和之前大家熟悉的“課時制”家教可大不一樣,19歲的她得全天候照顧四年級男孩明明的學習和生活,每天吃住都在明明家,每個月可以領到300元“薪水”。
“做這份家教倒不是為了錢,而是覺得這是個接觸社會、鍛煉自己的好機會。”王燕燕家在廣東,今年暑假她不準備回去了,就打算留在臨安郊區“工作”。爸爸媽媽也很支持她的決定。
每天早上6點半,燕燕準時起床,洗好自己的衣服。早餐后的7點半到11點半,是學習時間。在這4個小時里,燕燕要督促明明完成每日計劃中的語文和數學暑假作業。“明明原來看到數學的應用題就頭疼,現在好多了,能自己解題了。”
每天午飯后的時間是自由安排的,燕燕會根據明明當天上午的表現來調整計劃。如果明明完成作業的質量不錯,燕燕會和他一起打會兒游戲,還會帶他去親戚家串串門;但如果明明沒有乖乖學習,燕燕就會拿出“老師”威嚴,直到明明完成預定的功課為止。
下午4點到5點半,又是學習時間。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查漏補缺了。
一天的生活張弛有度,燕燕還可以抽空學習英語。
“從明明到他爸媽,還有他們家的親戚,都喊我‘老師’,其實我希望他們叫我燕燕,可他們就是不肯改口。”燕燕說,大家不僅非常照顧她,還很尊重她,使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雖然也有人覺得王燕燕做這份“工作”有點“大材小用”,但她自己心里有數:這種集全日制家教、勤工儉學和社會實踐于一身的新模式,讓她接觸到了很多以前想不到的情況,學到了更多社會經驗,也讓她對自己的認識更清晰了。
實習護士的新感觸
魏安娜是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系護理專業大二的學生,她和同學們在杭州各醫院的實習生活已經開始了3周了。要跨過從理論知識到實際操作的障礙,這就是最好的機會。
這是魏安娜的第一次實習。“第一個星期還不怎么覺得,第二個星期開始就發現真的很累!”以前老是埋怨讀書辛苦的學生們,現在已經徹底改變了觀念,“還是工作最辛苦啊!”
一段時間下來,大家都有了這樣的認識:讀書時只是自己對自己負責任,但工作中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得起工作對象和單位,特別是在醫院這樣特殊的單位,絲毫馬虎不得。魏安娜和同學們都一絲不茍地學習著、工作著。
魏安娜說,實習是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的。每天早上7點半到醫院后,魏安娜他們就跟著護士老師去病房換被單被套。平時,整理輸液器、發放棉球、記錄病人的相關數據等工作中,都有她們的身影。
每天“下班”回到寢室,魏安娜會和同學交流心得,有時也會向遠在麗水的家人匯報一下收獲。
“最大的感觸是,要做好護理工作,一定要學會和病人溝通,做個交流的高手!”魏安娜說,實習中她發現醫護工作非常需要病人的配合,如何用懇切的言語和細致的服務去護理好病人,盡量減少他們身心上的痛苦,真的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既需要理論修養,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領悟。
《浙江法制報》:2006.7.19